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 > 示范引领
  • 作者:科研处时间:2024-8-13
  • 刘艳华,特级教师,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名师大讲堂讲师,全国校园文学十佳教师,大连二十四中首席教师。辽宁省诗词大赛命题专家,高考命题专家。长于阅读写作指导,发表论文32篇,出版专著《杏坛弦歌》,五个国家级课题研究结题获奖。寓教于乐,能把深奥的知识用学生懂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涵养人格,教书育人,深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信赖。

    “我们决赛的辩题  

         巧遇2024年全国Ⅰ卷作文!”  

    猜对题啦?不是!题不用猜,题就在那里——在教材里,在时代里,在鲜活的社会生活里!

    辩论在初高中教材中是作为表达与交流的形式出现的,其本质是沟通活动,即两个以上对话主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活动;也是说服活动,即以影响和改变他人看法、令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的活动。其必要条件是沟通的双方之间存在意见分歧,相较于其他沟通活动,如论证、说服等,特殊性在于交互性,即辩论是两个以上对话主体之间相互说服的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思想交流的方式。当双方(或多方)观点不同时,通过互相争辩发现问题、捍卫自己心中的真理,并同时把对问题的认识引入更深的层次。而辩论赛,在本质上是对人思考问题过程的模拟,在形式上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模拟。

    初中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系统全面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辩论的准备、实施、原则技巧,高中两本必修教材和三本选择性必修教材共11次提到了辩论的多种形式的训练,按照课标和教材的要求,落实辩论的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必修课。所以,我们除了日常课堂随机的辩论,还在学年教学计划中早早列出了辩论赛的项目。辩论赛作为具有思想性、智力性和艺术性的活动,对于促进思维发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提高个人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工智能到来的时代里,阅读写作关联时代气息是必然的。二十四中金普学校的辩论从初赛到半决赛再到最后的决赛,辩题也逐渐从“童年的消逝是\不是悲剧”走向了人工智能。辩手在实战的历练中飞跃式进步、成长,学生坚持观看辩论赛也增长知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议论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迅速提升。在提高思辨力、说服力的同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公正观念以及决策能力,激发创新思维,这些会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受益无穷。决赛“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的这场巅峰对决惊艳了在场所有人,也启人深思辩论在这个时代的使命与价值。

    总之,辩论使学生的眼神更加坚定!在辩论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权威,在重重压力下随机应变,针锋相对,敏锐果敢,坚定自信,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以辩求真。以辩论回应世界,在语言、思想的交锋中青春在闪亮,灵魂在发光!辩论场是意气风发的少年茁壮成长的平台,是自由精神的胜地。
          下面看今年的全国Ⅰ卷作文,然后我们把它和Ⅱ卷作文简要比较分析。

    全国新课标Ⅰ卷&全国新课标
    作文比较分析

    2024年全国新课标一卷和2024年新课标二卷作文命题思想高度趋同,命题意志高度一致。我们看到这两篇作文的命题起点考查的都是人与外界的关系,考查的是人与外界的关系,考查的是认知能力、认知过程。一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和二卷的“嫦娥二号”“天问一号”的出现都在强调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阶段性、发展性,那么我们的认知的结果也会有阶段性和发展性。一卷问“我们越来越多的问题得到解答,那么问题会不会越来越少?”很显然这里面告诉我们认知结果“问题不会越来越少”,而且问题会无限多下去,也就是说认知的能力不断提升,认知的程度、深度在不断地加深拓展,问题不会变少,甚至会越来越多,这就是有限与无限,阶段性和恒久性的统一。而课标二卷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嫦娥”“天问”的出现,会让我们原来固定下来的认知向新的更多的更广的无限的方向发展。随着技术能力的提升,认知能力会越来越高,认识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程度会越来越深,趋向无限。这两个题目从本质上讲逻辑秩序一致,理论支撑一致,思想意志一致,因而说这两个作文命题是高度趋同的,如果说两个作文命题的不同点,那仅仅是选取的材料不同。除此之外,二者讨论的论题是一致的,其中的哲学原理和逻辑规律、逻辑秩序是一致的,都是人与外界的关系及认知问题,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意义也是一致的,原理高度同一,都是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新高考Ⅰ卷作文学生优秀习作

    下面分享大连市第二十四金普学校部分学生优秀习作以及文科强基班和理科强基班在决赛后的思考总结。

    问题思考不曾少,解答问题终在人

    高二年(7)班  李浚瑜

    从CHATGPT到SORA;从生成一篇文章到通过一段指令自动生成一段视频,人工智能似乎可以让越来越多的问题轻松拥有答案。然而在拥抱科技的同时,抛给人类的问题深度不断拓宽,类型也不断增多。人唯有保持理性思考,才能让真正的人类问题拥有答案。

    人类问题既是技术性的挑战,也是精神性的探索,是我们在不断追寻意义与价值的航程中所遭遇的迷宫与高峰。这些问题,既包含了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的具体难题,也囊括了那些触及人性、伦理、信仰等深层次的哲学命题。人工智能能完成的问题,是那些基于理性思维可以解决的技术性、实证性问题。这些问题在AI的精准计算和高效处理下得以迅速解决。然而,人类问题远不止于此。那些关乎人类情感、道德选择、价值判断的问题,是AI无法企及的高度。真正回归人的本质的问题,仍需人类通过智识自我思考解决问题。

    其原因在于人的主体性与不可替代性。从人工智能角度来看,它的本质是对已有答案的挪用、延展、变形或重组,即便再像人的机器,终归只是机器,只能按输入的指令完成任务,而缺乏人那样的“有机反身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从人的角度出发,个体作为有机生命的创造性对问题的解决十分关键。以文学艺术创造为例,这种创造是杜甫观赏公孙大娘的剑舞,写下“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的美溢之词;是北岛在《回答》中面对人的异化拷问着对人类时代真理的价值;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袒露对人性的思考。诚如文学的本质是人学,在文学中比的不是力量和速度,而是心灵对人的观照,是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在深刻思考下对人类生存意义问题的回答。而这一点,恰恰是人工智能无法回答的问题,需要人类自己去探寻追问。

    在人工智能大时代下迎接更深刻的问题,需要我们人类超越智能的智识发挥能动性成就智慧。即是“把答案变成问题”再解决问题。个人知识的增长、观念水位的提升、认知的飞跃就是在这个反身性、批判性过程中完成的。智能需要“迅速求解”,而智识则有能力“延迟判断”,在延迟中“对判断进行判断”,从而提高认知的水位。不满足于既有答案,在“问题化”中挑战它,智识才会增长。而智识达到一定高度后形成的、应对多变情境、由此及彼的答案通透力,就是智慧的体现。

    苹果公司 CEO 库克曾说:“我不担心机器会像人一样思考,而更担忧人会像机器一样思考。”认为人的问题很少以及社会上焦虑情绪反照的不止机器的人化,而恰恰是“人的机器化”。康德说:“人类本身就是自身自在自为的目标。”希望我们不要从被劳动异化中解放出来,又走入了思考异化的陷阱中。

    因此,人类的问题不会减少,在AI的助力下,我们也需要保持对深层次问题的敏感和思考,以确保我们的技术发展与人类的精神追求同步前进。生活的本质,伦理的经纬,仍需我们以双手织就,用心编织。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才能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以思考捍卫人的精神世界。

    指导教师:刘艳华

    人工智能是“利”亦是“害”

    高二年(1)班 回欣羽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逃避的名词。AI正在逐步深入我们的生活,解答我们多方面多角度的问题。显然AI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一帆风顺,但也进一步体现了AI 的双面性,如果我们对其加以适度运用便促时代之发展、社会之进步;如果我们以懒惰驱使就会成为传播AI观点的躯壳和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
          人工智能助生活,解浅层之问。现在AI已初步进入人们的生活,家中的“小爱”“天猫精灵”“小度”等称呼时常出现,许多生活上的问题我们只需要喊出他们的姓名并进行明确的提问便能得到满意的回答,比如:“小爱同学,今天天气怎么样?”“天猫精灵,怎么做锅包肉?” “小度小度,白衣服脏了应该用什么清洗?”……诸如此类的生活之问他们会给出明确的解答,这也就减少了我们寻求答案的时间成本,也让我们的生活少了一些苦恼,多了一些便利。这些浅层次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人们就有时间有精力去思考那些深层次的问题,享高质生活,促时代发展。
         人工智能融社会,创时代之问。现在人们总是恐惧于AI是否会取代他们的职业让他们无事可做、无钱可赚,失去了在这个社会上的支撑点。现在人工智能的出现也确实取代了一些重复动作的体力劳动以及一些简单的脑力劳动。如ChatGPT以完整丰富的数据库以及高超的整合文字信息的能力在文字接收、表达等领域带给我们许多完美答案,它这方面的能力与人类相当甚至优于人类。这种能力会在生活中带给人们一些便利但也在无形中取代了人类的部分职业,而ChatGPT也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在发展中还会有更多的优质人工智能出现,这同样也带给了人类更多的问题。                 AlphaFold的出现解决的了生物领域长期未解的蛋白质折叠问题;微软小冰的出现让人工智能掌握心智理论拥有理解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神经定理证明器lean的出现成功解出了两道国际奥数题目……所以人工智能的出现解决了很多已知的问题同时带给我们许多未知的问题,这些问题让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人类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职能。
         面对时代之问,共赢挑战。既然人工智能的出现已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接受并享受人工智能的出现,共赢挑战。“要看日出的人必须守到拂晓。”我们接受了人工智能这一强有力的助力元素,我们也必须接受它为人类所带来的威胁以及挑战,将其害压缩到最小、将其利扩展到最大,解人类之问,促时代发展。

    所以人类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吗?或许并没有。人工智能让我们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旧入新。让人们去进行更深层次的头脑风暴,辩证看待人工智能,促人类光明的未来。

    指导教师:刘艳华

    不惑草莽 方致新知

    高二年(1)班 张念慈

    生逢是时,前人十驾化作今朝一刻。信息时代将格物的过程浓缩,似乎大多问题都可以快速得到最优回答。依我拙见,社会发展本质是问题升维的过程。纵越万载精深,不惑草莽,方能心游万仞,精骛八极。

    诚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生活和生产解决了一些问题,增添了更多可能,但人类的发问不会就此停滞。人脸识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精简了支付、打卡签到等过程,为机械的生活赋能,人们这才得以有更多时间追寻真我;AlphaFold2的优化大大降低了人工测定蛋白质结构的成本,科学家只需在电脑前敲入序列,就能代替长达几小时的人工测序,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也没有就此停滞,而是乘势高歌猛进。不破不立、不止不行。我们不断追求答案,绝不是为了哪怕瞬息的安稳。 

    有些问题,搜索引擎永远找不到正解。正如康德所言: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无论是白纸黑字的既定事实,还是大数据推荐的最优选择,永远不能解答人穷其一生的探索:我是谁?我要成为谁?钟扬的十六年,超越海拔六千米、把生命献给高原,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于高山砾石之间。谁能解答他双肩包中藏着的初心和未了的心愿?张桂梅的十四年,红烛在山壑间点燃,流火带着两千多名农村女孩走出大山。没有人给她答案,她只是站在讲台上,心向繁星,虽九死其犹未悔。人是有思想的苇草:思想的独立性,成就了迥异而鲜活的人格。网络快速繁多的解答并不能涵盖人生所有疑问。我们不断追求答案,是为了那个独特的、有趣的灵魂。

    我们不断追求答案,是因为不惑草莽,方致新知。数学公式的推导需用到上一级的结论;生产力的革命基于生产价值的积累;人类的创新源于对旧事物的全面认知、是知识、经验和思想的融合。发展的过程就像登阶而行,我们踏上新阶,是为了更好地向上攀登,就像巨石前的西西弗斯那样不知疲倦。

    互联网、人工智能横行其道,解决着诸多困扰我们的问题。但不代表人类即将停止向自我和真理的叩问,更不代表人类可以依赖它们无所作为。当今时代,人类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不断突破思想的桎梏,使问题升维,使未来有无限可能。这就是不惑草莽,方致新知。

    指导教师:刘艳华

    新课标卷作文及佳作三篇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佳作

    再附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金普学校部分学生新课标Ⅱ卷作文及三篇佳作,大家比较着阅读:

    探索未知,突破自我

    高二年(1)班  郭昱灿

    “嫦娥四号”探索未知的月球背面,突破了人类对月球认知停留于其正面的局限。随着各种航天工程的展开,人们逐步探索更浩瀚的宇宙,对世界的认知不断得到突破。可见,我们应勇于探索未知之境,突破自己的认知。

    所谓未知,其实亦是人的无知。探索未知之境的过程,就是人突破现有知识的局限,获得新的认知的过程。正确的认知对一个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行为,决定了我们的格局与气度。因此,探索未知之境是每个人都不应停止的,只有保持探索的姿态,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人之所以探索未知,是因为我们有好奇心,此乃人天性使然。因为好奇,我们将脚步迈向前方无人涉足过的领域。正因为人的这种精神,人类才能从蒙昧无知的野兽进化为能上天入地的高等生物。当一个人失去好奇心,他就会变得愚钝,成为不会思考的芦苇;当全人类失去好奇心,人类的文明便离覆灭不远矣。《三体》中写到:“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因为好奇,“蛟龙系列”深水探测器成功下潜到7000米的深海,探索无人问津的海底世界;因为好奇,“旅行者号”向宇宙深处远行,47里年飞跃超过240亿公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不断充实自己的认知,突破局限思维,而不自以为是,故步自封。

    此外,探索未知之境还需要勇气与责任感。未知,会带给人恐惧。此时,便需要勇气与责任感的推动。当加加林登上航天器,他心中必然是惊惶不安的,但他有超人的勇气,有不愿辜负众人对他的期望的责任感,因此,他只身一人飞出大气层,做出了人类探索未知之境路上的一大里程碑式的壮举。

    探索未知之境是全体人类的事,亦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当下,“躺平”“摆烂”等成为了年轻人中经常提到的词语,意思是放弃挑战,逃避困难,不思进取。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有些人在快节奏的时代中变得麻木,失去了好奇心、责任感以及探索未知之境的勇气。对此,我想说,探索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不正是生命的精彩所在?浑浑噩噩混吃等死的生活是否存在意义?是否你已经掉入了虚无主义的陷阱?

    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我们必不可少地要面临风险,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有限的认知亦是无限的未知,无限的未知孕育了无限的可能。作为青年的我们应永葆活力之心,积极探索未知之境,突破自我现有认知的局限,仰望向天上无限的浩瀚星海。

    指导教师:刘艳华

     不断探索 抵达未知

    高二年(7)班 周馨竹

    “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等太空方面的成就,都在不断探索着未知。太空如此,人类亦然。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抵达着未知。

    探索未知,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未知”意为处于一种迷茫的感知状态,但正因为有了未知的事物,才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不断激励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

     “探索未知世界,永远是人类的冒险之旅。”著名法国小说家曾在著作《神秘岛》中这样说。儒勒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他曾买通水手前往印度探险,后来被家人发现,但他仍然没有放弃,继续自己探索,最终创作出了“海洋三部曲”。

    好奇的探索精神是旅途的开始,是灵感的火花。若无探索精神,一颗苹果的落地不会引起牛顿的兴趣,因蒸汽而跳动的水壶盖会被瓦特视而不见,微小而寻常的细胞自然也无法引起颜宁对分子世界的遐想。不懈的实践是坚定的脚步,是思考的罗盘,让好奇心不再流连于空谈,而是顺着正确的方向由主观的情绪变成对现实的探索。

    探索精神有利于抵达科学界更远的未知。颜宁在40岁的芳华受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讲席教授,正是无数个浸泡在实验室,与书本和试管为伴的日子,最初发萌的好奇心在坚定不移的探索中结出瞩目学界的科研成果,她用自己的探索精神,抵达了更远的未知。

    探索精神有利于抵达科技领域更远的未知。2007年末,雷军离开金山,开始了自己的投资之旅。他先后投资过拉卡拉,凡客诚品等。其中凡客诚品风靡一时,而YY更是在美国上市,市值超过40亿美元。但雷军一直缺乏一个旗舰型综合平台,这使得移动互联领域和互联网生态圈成为他最想突破的地方,于是,小米应运而生。

    探索精神有利于抵达深海技术方面更远的未知。徐芑南是我国第一批为深海研发培养的人才。2002年,我国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科研项目成功立项,退休已六年的徐芑南不顾年迈,带领国内50多家科研院所精英攻克一项又一项科研难题。2012年6月24日,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蛟龙号”潜航员与“天宫一号”航天员成功进行了“海天对话”,中国也再度刷新了在世界载人深潜榜上的记录。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前辈如此努力探索,吾辈青年更应该以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执着,求索人生之旅的未知之境,在探索中抵达更远的远方。

    指导教师:刘艳华

     勇探未知,审时度势,奔赴未来

     高二年(1)班 郭芷宁   

    “嫦娥四号”在月背成功登陆,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探索着未知之境。人的一生中总是无数次踏入未知之境,面对未知的领域,我们应该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用灵活的思维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合理利用外界资源,努力奋斗,踏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面对着未知的秘境,我们应先具备探索未知的勇气。在风险与机遇共存的地方,我们不应该因为害怕遇到的困难而不去开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而不迈出第一步,就连跬步都见不到影子,就更别提至千里了。面对着科学界对野生杂交水稻的否定,寻找杂交水稻的路是完全未知的,但是袁隆平从未放弃过寻找的念头,在田地中奔走,在苍茫的稻谷中寻找着,最终成功找到了粒大高产的野生杂交水稻,成为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假如他听信了那些“权威”的否定言论,会对他和整个社会带来多大的不同呢?霍金认为人生的精彩在于探险。在未知中探险,才能成就精彩的人生。

    在未知中探索的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由于其未知性,我们没有前人的经验指导我们需要怎么做,没有了引路人,我们就像被困在了大雾弥漫的海面上,迷茫着,找不到方向。此时,我们应该具有灵活变通的能力,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同时大胆创新,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太阳能电池未经使用能力就会消耗掉,大大降低了能量的利用效率,使其发展遇到了未知的难关。科学家们大胆探究,从生物界找到灵感,借鉴了红珠凤蝶翅膀上具有纳米结构的孔,将提高其光线吸收率达200%,解决了这一难题。大胆的创新,学科交叉的灵活运用,能够让我们在未知的领域越走越远。

    身处信息时代,我们具有比往日更便利的条件。AI能够未我们搜集整理资料,短视频能够增加宣传效应……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我们应当关注外界提供给我们的条件,助力我们探索未知,成就未来。欧肖连合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打造品牌建立互联网营销模式,又利用政策优势,成功申请了妇女创业贴息贷款30万元。她利用这些条件发展沙糖桔种植业,让广宁沙糖桔卖到了全国各地,带领留守妇女投入工作,增加收入。我们应紧抓时代的风向标,审时度势,为探索未知助力。

    “天问一号”飞离地球,探索太空是几代航天人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精神的生动体现。在人生路上,无论是未知还是已知,我们都应勇敢向前,不惧未知的风险,认知环境和自身优势,用创新思维创造新的方法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奔赴属于我们都光明未来。

    指导教师:刘艳华

    探索无限,追求无限,接近无限

    高二(1)班 于思雅

    “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神秘的面纱;“天问一号”飞离地球,奔赴未知的远方……从已知到未知,从有限到无限,人类像走在莫比乌斯环上,虽然不断前进,却不知何时可以走出这个环。在通往无限的道路上,人类的每一次探索,都会打破固有的认知,一步步靠近“无限”,乐此不疲。

    天地无限,人的认知亦是无限。苏轼有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们自古便知自己之于天地的渺小,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可人的认知却是无限的。你看,就是这样生活在陆地上的渺小的人类,探索了陆地,探索了海洋,探索了天空,探索了天空之外的宇宙。人们的认知从地上到天上再到天上之外,随着认知不断提高,人们探索的领域逐渐扩大,可供人们探索的事物逐一浮出水面,于是人们在探索中开阔视野,解锁新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由点及面逐步探索更远的远方。如此正反馈循环下来,人们越来越接近“无限”,达成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熠熠生辉的成就。

    求知欲与好奇心引领人类走向“无限”。驱动一代又一代人类乐此不疲地探索未知的力量便是人类巨大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正是有了这样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人类才能在自己有限的知识中寻求无限,在已知的领域里向未知前进。法齐娅·库菲曾在她的自传里写到:“小时候的我透过厨房上部的窗户望向外面的山和水,便觉得那是全世界。”后来阿富汗频繁发生战争,阿富汗人民不可避免地遭到迫害,然而就是在那种危险的情况下,她的求知欲驱使她继续学习,顽强地生存。而后她为了议会选举再次回到家乡时,已是物是人非,后来的她已然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有了远大的目标和梦想。是她的求知欲让她打破厨房里的那扇窗,走向充满着未知与危险却也光芒万丈的未来。由此可见,只有以求知见未知,方能从未知见未来。

    无限是虚无的,古往今来,从未有人见过它,亦从未有人触碰它,可是人人却在追求它。因为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带给人们探索未知的希望,并心甘情愿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于我们而言,“无限”是生活的希望,是散发着光芒的理想,它不是乌托邦,它切切实实地待在那里,等待人们去发现,等待与人们的邂逅,而我们要做的,是为之不懈努力,不懈奋斗,以饱满热情的姿态,奔跑于追求无限的路上。

    指导教师:刘艳华

    反方: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
    二年七班 辩论赛总结

    高二(7)班 邢雨欣

    6月7日,高考语文考试落下帷幕,作为高二学生,新鲜出炉的语文作文题自然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当我们看到新高考一卷的作文题与AI相关时不禁惊叫出声——这也太巧了吧!作为二年七班辩论队的成员,对刚刚落下帷幕的辩论决赛自然记忆犹新,而辩论赛决赛的辩题恰好是“AI是否会取代人类”。

    在决赛中,我们的立场是反方,也就是“AI不会取代人类”。在辩论过程中,我们从AI目前的运行原理出发,论证了强/超人工智能的出现缺乏理论依据,同时弱人工智能由于无自我意识,无法取代人类的大部分职业及情感需求,进而论证了人类由于不可替代的主观能动性不会被AI取代。辩论场上,双方唇枪舌战。除了基本的对定义判准的争夺外,正方拿出了新鲜的实验数据。而反方列举了不可替代的人类创造力的种种表现,表现得都十分精彩。辩论赛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即兴发挥能力,更使我们对AI这一热点话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回到作文题上,看似命题者是在提问AI这一新鲜话题,本质上是让考生思考“问题与答案”的关系,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披着AI外衣的题目初看可能会唬住一部分学生,但对于我们参加了辩论赛的学生,对AI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笔时就胸有成竹,心里不慌了。同时,辩论赛提升的思辨能力也是这次作文需要的。对于作文,可以思考的角度有“当越来越多的问题可以快速被解答,人类会不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越来越少地提出新问题?”“AI、互联网解决了基础的、简单的知识性问题,是否解放了人类去思考更为深邃、需要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的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还有很多角度可以去挖掘、思考。

    辩论赛学生感悟:
          董卉瑄:我方立场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在准备中我们了解到,人工智能至目前还只是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即人工智能不能制造出真正的推理,它们没有自主意识,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曾言:“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求知欲、探索欲驱使着人类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就如“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同理,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因为我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不会随着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被取代;反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我们不断地了解、认识新时代的新事物,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而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准地掌握新事物的奥义,进而继续不断探求、创新,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孙瑜婧:辩论结束后王聪涵学姐的点评一针见血,精炼的语言,专业的名词和贴心的解释能够让我在短时间内了解自己辩论中的不足。我方对于“取代”的定义不够明析,在前期没有抓住对方的漏洞,陷入对方逻辑。在学姐的讲解下,我对于判准和对辩的落点拥有了更加准确的认知,在今后的辩论中也能做更充足的准备。能够接触到学姐实为学校提供的平台的作用,廿四金普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机会,戏剧节,辩论赛等都让学生自我成长,我在辩论赛中的收获,学校提供的机会是不可估量的,再次感谢王聪涵学姐的帮助,让我收获成长与成绩。

    卢阅微:在本次激烈的辩论赛事中,我们深感幸运,因为去年在“诗与远方”诗词营中结识的于子安学长为我们倾注了宝贵的支持与关怀。从刘艳华老师口中,我们得知学长擅长辩论,于是我们向他虚心请教。即便期末周将近,学长仍不辞辛劳地为我们发送了数千字的详尽文档,内容横跨叔本华的哲学与托马斯·哈代的文学世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深厚的学识与读书人特有的风采。

    在辩论技巧上,学长更是从各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无论是立论还是反驳,他都以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最终,我们凭借着这些宝贵的建议,成功地在半决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佳绩。学校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与优秀学长学姐相识相知的平台,他们不仅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更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让我们收获了成长与启迪。通过此次辩论赛,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当下时代的风云变幻,也对自己的未来定位与目标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麻语成:

    一群人在一起,极其认真地,在高度对抗性的环境里,做一件并无功利,同时又极其考验智商情商价值观以及人品的事情,是最能让人交上真朋友的。

    我们的敌人是假的,我们的热情和勇气是真的。

    偶尔会争论、偶尔会气馁,但比赛的时候是绝对信任。

    虽然时间很短,真正完全投入也不过一周时间,但我头一次拥有这种从起床到睡觉如此心无杂念地专注于一个目标的感受。

    我们为同一个辩题 熬夜争论打闹欢笑、我们为一场胜利庆祝总结,

    我们为一次失误懊悔反省、期待......

    我们啊,一起经历了太多太多,又太短太短。

    辩论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比赛,输和赢都是一个团队的事情。

    也许,我们在未来,很快会学会沉默,学会圆滑,学会现实,但至少请在高中时代留下一点呐喊,一点锋芒,一点理想。

    我们从未停止思考,我们从未怯于表达,累并快乐着,大抵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