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教学管理 > 专业发展
  • 作者:科研处时间:2025-4-18
  • 志同道合,不以山海为远;

    星火相聚,共谱教育芬芳。

    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为进一步开阔教师视野,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学校多元发展,5月15日,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金普学校高一全体班主任在伍正翔副校长的带领下,赴上海参加为期两天的2024年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走进全国著名高中——上海中学,观摩十余堂优质课,聆听多位专家学者的教育教学专题报告,与各省市教育同仁交流分享,感触良多,获益匪浅。

    教师感悟

    高一一班 冯梅老师

    上周我们一行九人去上海中学参观学习,上海中学作为中国历史悠久且声誉卓著的顶尖高中,为无数学子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成长平台。

    首先,上海中学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学校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同时,学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学术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更能促进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除此之外,上海中学还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国际竞赛、交流项目等。通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上海中学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全球化的趋势,培养国际化的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可以说,去上海中学学习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对我之后的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一二班 夏坤老师

    上海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名校。有人说这是最像大学的高中。在学校的礼堂我们听了学校领导及多名专家的讲座,之后到逸夫楼观摩课堂教学,观摩课结束进行了座谈交流,时间虽短,收获颇丰。观摩课一节是本部的《光电效应》,另一节是国际部的《探究制作平行板电容器》,整个课堂互动活跃,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尤其是国际部的课堂活而不乱,课堂知识信息量大,课堂效率得到了最大化。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课上的分组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实验过程不是一味的追求贴近理论,而是主动寻找误差原因,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最后引用专家们的话:科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科学地“玩”,这是一种主动探索的态度,始于“好奇心”,立于“志趣聚焦”,成于“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高一三班 陆兵老师

    听了上海中学国际部的数学课有很大感触,甚至震撼……上海中学国际部的数学课程,是针对具备国际视野和高学术追求的学生群体而特别设计的。这门课程不仅注重数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也强调跨文化理解力的培养和国际化思维的激发。以下是对上海中学国际部数学课的一些感受和见解。

    首先,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国际视角。与传统的数学课程相比,国际部的数学课程更加强调与国际教育标准的对接,这种国际化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了更为广泛的数学领域知识,还涉及了更多的实际应用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保持竞争力。

    其次,国际部数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非常注重创新和多样性。教师们通常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项目研究等方式来探索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和魅力。

    最后,国际部数学课程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将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和交流,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高一四班 崔长勇老师

    上海中学一行感受颇多,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国际化和多元化。国际化的教育思想与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为上海中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

     在物理教学展示活动中,国际班徐臻成老师的《探究自制平行板电容器》让我看到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化的课堂。纯英文式的授课已经使我惊讶,然而每一名同学都能够大篇幅地进行表达更使我印象深刻。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真正的参与其中,这与本土课堂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上海中学冯志刚校长以《高中科学教育可以“玩”成怎么样》为题分享了学校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上海中学将通用技术课程和STEM课程相融合,开发出18门STEM选修课程,为学生搭建了会学会玩、激发潜能的广阔舞台。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

    高一五班 钟心彤老师

    当下学生仍然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应试能力强而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一个成功的学习者不仅关注“学什么”,还关注“如何学”,需要知道如何学习,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如何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包括规划自主学习,运用多元学习策略,进行学习进展的监控,以及处理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困难和挑战。上海中学冯志刚校长在《高中科学教育可以“玩”成怎样》中,分享了上海中学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让学生在课程选择中“玩”出志趣,让学生在教师的专业引领下“玩”出学术,让学生在创新实验室中“玩”出能力,让学生在志趣匹配的引领中“玩”出未来。

    在英语教学活动展示中,孙依静老师的Cultural focus: Touchscreen和徐莎老师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 Adopting or Banning a Technology均围绕科学教育,提高科学素养,体现了科学教育对人的的重要影响。在英语学科中开展科学教育,需要我们教师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思维,更新学习方式。既要注重适合学生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教学内容的开发,又要注重对创造性人才特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感悟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研究设计方案的能力、组织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

    作为一线教师,要拉长教育半径,需要不断拓宽国际视野,更新教育教学思维,做扎根课堂、躬身实践的躬耕者,做肩负使命、身体力行的行动者。

    高一六班 李欣宇老师

    在基础教育的黄金时期,科学精神与创新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更是遵循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上海中学的参观与多校会议的交流,我坚信科学教育应当迈向更为宽广的领域。一堂精心设计的实验探究课程,一次富有激情的学术辩论,甚至一节富有特色的校本社团课,都能为学生们提供宝贵的科学探索机会。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还能促进他们主动思考、勇于实践。

    当前,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单一学科教育向跨学科融合转变,从单纯的解题技巧训练向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转变。我们应当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上,引导他们从简单的解题者转变为复杂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通过这样的转变,我们不仅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科学精神和创新素质的人才,还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高一七班 李相欣老师

    这次非常有幸能够参加2024年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学习成果颇丰,受益匪浅。在三天的学习中聆听了国家级教育专家和优秀的顶尖中学校长的主旨演讲,使我意识到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在两节优秀的课堂教学展示课当中,让我惊叹于两位老师对课堂文本的深层挖掘,敬佩于老师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及批判性的表达。两位老师通过抛给学生道德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们通过小组进行个人展示,让学生summarise,explore,analyse and promote。我也惊叹于上海中学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之强。两位专家的评课也是十分精彩,既有对课堂细节的关注,同样也有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通过听评课的学习,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定加强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探究和表达能力。

    高一八班 温长伟老师

    此次学习,不仅名家讲座让我获益匪浅,上海中学这座校园本身便引起了我许多教育思考。一进北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高大的树林,没错,不是树木,而是一片树林,仿佛大兴安岭中的一块土地“飞入”到上海中学的校园,这片树林,不是供人们纳凉,而是各类鸟儿在其中鸣唱,自成一方天地,学生每每走过,何尝不是一次亲近自然的机会,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吧。树林不远处,是一整栋美术楼,走进去,各式各样的创意作品仿佛在向参观者诉说着他们的缔造者奇妙的灵魂。中午时分,校园便沸腾起来,篮球场上的交锋,排球馆里的呐喊,还有草坪上的茶话会,湖畔的读书少年……一处处景象,勾勒出多元斑斓的上中气象。当然,最让我触动的是,这里面的每一个少年仿佛都有属于自己明确的轨道,独立自主,又团结协作,坐得住图书馆,又玩得转运动场,自信开朗,满目星光,这就是教育本来的模样吧。

    笃行者,不以山海为远;善思者,无畏问道溯源。此次学习培训,在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中,在一次次交流互动中,老师们的班级管理视野更开阔,教学理念得到提升。返校后,教务处副主任温长伟老师作为教师代表为全校教师做了学习经验分享。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金普学校将以此次交流活动为契机,凝心聚力,深耕细研,努力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拥抱当下教育变革,助力学校教育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